固态电池性能优势,当前其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在政策、企业布局、资本关注等多重因素催化下,正逐步从技术研发走向市场应用,为产业链带来广阔机遇。
一、核心优势凸显:固态电池成锂电池 “终极形态”,产业化箭在弦上
相较于现有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的核心优势集中在性能与安全两大维度,这也是其被寄予厚望的关键原因。
(1)固态电池通过将液态电解质替换为固态电解质,能量密度上限实现大幅突破,能有效解决当前锂电池在续航里程(针对新能源汽车)、续航时间(针对消费电子)上的瓶颈;
(2)固态电解质的应用大幅降低了电池漏液、热失控等安全隐患,显著提升电池稳定性与安全性,从根本上改善锂电池的安全痛点。
二、产业催化加力:政策引导与头部企业加码,推动产业化落地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正受到政策与企业双重力量的推动,形成 “政策引导方向、企业落地技术” 的良好格局。
从政策层面看,工信部发布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 “固态电池获得持续关注”,这一政策信号为固态电池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也体现了国家对这一前沿技术的重视,将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源向固态电池领域聚集,加速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
从企业动态看,头部电池制造商已率先加大投入,为产业化奠定基础。例如,著名电池企业宁德时代近期宣布,其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规模已扩充至 1000 人以上,且在今年正式进入 20Ah 样品试制阶段 —— 样品试制是从实验室研发走向量产的关键一步,这一进展标志着国内头部企业的固态电池技术已具备一定成熟度,为后续规模化生产铺平了道路。
中金公司在研报表示:重点指出设备端是产业链中最先兑现收益的环节,当前正处于 “从验证到放量” 的关键窗口期,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1)装车时间与设备市场空间明确。预计车企将在 2027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装车,据此测算,2027 年全固态电池设备增量市场空间约为 25 亿元,且后续将保持高速增长,以 122% 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攀升,到 2030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73 亿元,短短 4 年间规模增长超 10 倍,增长动能强劲;
(2)二是设备结构发生变化,核心增量明确。相较于传统液态锂电池设备,固态电池生产中前中段设备的价值量占比将提升至 75%—80%,其中干法电极、等静压等新工艺所需设备是核心增量领域,这类设备不仅存在对传统设备的替代逻辑,还具备技术溢价带来的重估空间,是设备端投资的核心方向。
三、下游需求支撑:应用领域广泛,新能源汽车成核心拉动力
固态电池的下游应用场景十分广泛,涵盖动力领域、消费领域、储能领域三大核心板块,与当前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高度契合,为其需求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1)动力领域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 ——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正快速提升,2023 年渗透率已突破 30%,随着消费者对续航、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车企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愈发迫切,固态电池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配置,这一领域将成为固态电池需求增长的最大拉动力;
(2)消费领域则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固态电池能解决消费电子 “续航焦虑” 与 “安全隐患”,市场需求同样旺盛;
(3)储能领域方面,随着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固态电池在安全性、循环寿命上的优势,也使其在储能电站、家庭储能等场景中具备应用潜力。
综上,固态电池凭借性能优势,在政策、企业、资本的共同推动下,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叠加下游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强劲需求,未来有望成为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增长极。
内容仅供参看,不构成投资建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固态电池攻坚见效!3大核心板块是支撑:①储能②消费电子③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