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若干措施》后,抛出三年实现上市公司总市值从不足10万亿跃升至20万亿、完成200单并购、打造20家千亿市值企业的激进目标。
这组看似难以企及的数字,不仅引发市场对可行性的广泛讨论,更暗藏着深圳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培育本土巨头的深层考量。
本文将从目标解析、政策逻辑、配套措施三大维度,深度拆解这份承载着产业突围使命的政策方案。
一、激进目标背后:深圳面临的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径
深圳此次出台的并购新政,目标设定之大胆超出市场预期。但将数字置于现有产业体量和市场环境中审视,其激进性背后是对产业发展现状的精准判断和突破诉求。
(一)20万亿市值:需超级牛市与并购双轮驱动
截至2025年5月,深圳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约8.5万亿元,要在三年内突破20万亿,意味着需实现2.35倍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0%。
这样的增速在资本市场历史上极为罕见,超级大牛市成为必要前提。但仅靠市场行情远远不够,政策明确指向“通过并购做大做强,培育巨无霸企业”,将并购重组定位为市值增长的核心引擎,而非单纯依赖股价波动。
(二)200单并购:构建常态化产业整合生态
过去几年,深圳并购市场活跃度偏低,而新政瞄准的并非传统“蛇吞象”式跨界并购,而是中小规模、高频次的产业整合。
按平均每单5亿元规模计算,200单并购总额将达1000亿元,形成聚焦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态势。
这种布局旨在打破企业单兵作战格局,通过常态化并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集群能级提升。
(三)20家千亿市值企业:头部公司需集体翻倍突破
截至2025年4月,深圳总市值超过500亿元的头部上市公司共22家,要实现20家千亿市值企业的目标,意味着这些头部公司在三年内需全部实现市值翻倍。
尽管4月股市处于相对低点,但如此大幅度的跨越仍极具挑战性。这一目标清晰传递出政策导向:深圳要复制美股巨头化发展路径,通过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打破国际巨头的垄断格局,打造中国版“苹果”“英伟达”。

二、政策逻辑:并购为何成为产业突围的必由之路
深圳选择以并购重组作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国内产业困境及当前市场时机的综合考量,是一条被验证过的产业升级路径。
(一)国际经验:并购是巨头成长的核心密码
全球半导体巨头的发展历程,早已印证并购在企业壮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应用材料自1967年成立以来,通过50次并购从单一薄膜沉积设备商,转型为覆盖全制程的“半导体设备超市”;
德州仪器在1996-2011年的并购高峰期,通过收购存储、射频、电源管理等领域企业,尤其是2011年斥资64亿美元收购美国国家半导体,一举跃居全球模拟IC市占率第一。
这些案例表明,在半导体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平台化发展是大势所趋,而并购是实现平台化布局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
(二)国内困境:不对称竞争与低端内卷的双重压力
国内产业还深陷低端内卷困境:光伏行业长期亏损、AI算力低端市场饱和,海南华铁转型算力业务后大额订单迅速终止的案例,凸显出企业挤在价值链底端的恶性循环——技术迭代停滞、利润压缩无法支撑研发,最终陷入“越穷越不能创新”的死局。
破解这一困境,亟需通过并购整合淘汰低端产能,集中资源突破核心技术。
(三)时机成熟:市场环境与政策窗口的精准契合
当前推动并购重组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形成了“退出需求+产业回暖+估值优势”的三重利好。
其一,2022年之前投资的大批企业面临对赌到期、业绩不达标问题,股东退出意愿强烈,为并购提供了充足标的且议价空间较大;
其二,2024年下半年以来,市场需求回暖叠加国产替代加速,细分赛道龙头企业效益改善,具备了并购整合的实力和意愿;
其三,当前牛市推高科技企业估值,即便现金流不充沛,上市公司通过发股并购也具备较高性价比。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中国半导体市场已披露93起并购交易,金额累计突破549亿元,同比增长近半,且以“二级市场收购一级市场标的”为主,与深圳新政的目标方向高度契合。

三、配套措施:深圳为并购重组提供的全方位支撑
宏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精准有效的配套政策。深圳此次出台的措施,在借鉴过往政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形成了差异化支撑体系,核心在于构建“融资便利+产业聚焦+国资赋能+跨境协同”的并购生态。
(一)创新融资工具:构建“债+股+基金”闭环
方案综合运用定向可转债、股份分期支付、科创债等成熟工具,形成多元化融资支持体系。其中,两项试点措施尤为值得关注:
一是非居民并购贷款,针对跨境收购提供融资便利,契合深圳与香港深度融合的优势,解决了港股收购以现金为主、A股以发股为主的机制差异;
二是科技型企业并购贷款,专门针对轻资产科技企业设计信贷产品,通过建立专属评估体系,允许知识产权质押、未来收益权担保及风险补偿,破解银行因风控顾虑不愿放贷的难题,为科技企业并购扫清资金障碍。
(二)明确产业方向:聚焦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并购政策并非全面撒网,而是精准聚焦重点领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合成生物、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成为政策鼓励的核心方向。
方案特别支持“链主”企业开展上下游并购,重点收购“有助于强链补链和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优质未盈利资产”。
这一导向直指一级市场硬科技项目的退出困境——早期地方投硬科技热潮导致的低端产能过剩、企业亏损、资金链紧张等问题,通过并购整合可实现资源再配置,推动技术升级。
(三)重构国资角色:提升科技企业估值包容度
方案对国资在并购中的角色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提升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轻资产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标的估值包容度”。
这一表述破解了国资并购科技企业的核心顾虑:政策明确,只要估值有合理技术依据,即可给予技术溢价,无需局限于净资产定价。
这一调整对PE/VC机构而言意义重大,手握大量未盈利科技项目的机构,终于能找到按技术价值而非清算价值出价的买家,大幅提升退出回报。

(四)发挥跨境优势:打通深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深圳依托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在方案中专门提出“联通香港资本市场,打通境内外并购资源”,支持深交所与港交所探索并购重组及股债融资机制互联互通。
若能实现跨境换股、联合审核、双重上市简化流程等突破,深圳企业并购港股标的将更加便利,香港资本参与深圳并购也将更为顺畅。
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并购资源渠道,更能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提升深圳并购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五)搭建服务平台:建立并购标的项目库破解信息不对称
针对并购市场“买家找不到好标的、卖家找不到买家”的核心痛点,方案提出建立“后备一批、意向一批、储备一批”的标的项目库滚动机制,相当于政府亲自下场担任“财务顾问”。
对于暂不符合并购条件但具备硬科技属性的项目,先纳入后备库培育,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动并购。
这一机制并非全新创新,深圳2023年已搭建“星耀鹏城”并购重组信息平台,此次方案进一步强化了平台的匹配和培育功能,让并购对接更高效、更精准。
未来三年,深圳上市公司的并购活跃度将成为观察政策成效的核心指标,而D-2570的III期临床进展、国际BD合作落地情况,以及已上市产品的销售放量节奏,将共同决定深圳能否实现从“产业集聚”到“巨头引领”的跨越,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突围贡献可复制的经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疯了?深圳3年冲20万亿:200单并购激活产业新生

多重共振!政策、业绩双击有色板块!机构看好行业机会
新能源车渗透率冲60%!锂铜需求暴增,有色或迎新一轮爆发
“夸父”传火炬!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冲3488亿,业绩高增
突然!强势拉升!短剧游戏板块大爆发
量子科技站上国家战略风口 开启“从1到10”产业化加速期
【热点聚焦】4天3板涨停!光伏设备板块午后强势拉升
并购重组+产能管控共振!有色金属板块或迎价值重塑
五年规划步步升级!有色金属或站上风口浪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