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机器人产业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新焦点。近期,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在深圳市龙岗区盛大开业,这一创新性举措不仅为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人们对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更多期待。
与此同时,国家及地方层面一系列支持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政策纷纷出台,或为机器人板块带来了诸多影响。
一、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开业,产业生态完成闭环
7月28日开业的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在传统4S店模式基础上,创新性地增加了租赁、个性化订制两大功能。据店方介绍,目前已有20多家机器人品牌入驻,涉及相关的产业链企业有200多家,涵盖了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从软件算法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环节。
租赁服务覆盖了展会接待、活动表演、应急巡检等多样化场景,降低了企业与个人使用机器人的门槛,还能在短期内快速验证不同场景机器人的应用潜力,为后续的市场拓展提供数据支撑。而个性化订制服务则深入了解客户的场景特点、功能诉求与性能指标,从硬件结构设计、软件算法开发到外观造型定制,提供全流程的订制解决方案。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机器人6S店构建了“产业生态的闭环”,搭建了机器人“研发—生产—应用—服务”的完整链条,这种闭环生态可加速技术迭代,降低企业试错成本,推动机器人产业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化创新。它让客户对机器人“眼见为实”,打破了信息屏障,将成为展示机器人产业发展成果的重要舞台。
6S店还拉近了机器人和客户的距离,让人们通过实际接触,真正相信机器人产业在发展。可以说,机器人6S店的出现,是机器人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机器人走进市场、走进生活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
二、政策密集出台,全方位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
2023年2月6日,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
在制造业领域,鼓励研制焊接、装配、喷涂等机器人新产品,推动在汽车、电子、机械等行业的关键环节应用,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在农业领域,研制耕整地、育种育苗等作业机器人,打造农业机器人应用场景,支撑智慧农业发展。在建筑、能源、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都提出了具体的机器人应用发展方向。
这一方案的出台,从国家层面为机器人产业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和目标规划,有助于引导资源向机器人产业集聚,促进机器人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
此外,深圳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更是不遗余力。2025年3月3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发布《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该计划目标宏伟,到2027年,要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为实现这些目标,深圳采取了一系列重点任务举措。在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方面,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AI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在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方面,高标准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高能级打造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布局检验检测平台与中小试基地,构建跨本体多样性开源数据集,强化具身智能模型训力支撑,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深圳还积极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提升规模化制造能力,支持首台(套)应用和爆款产品培育,加快开放应用场景,强化供应链协同创新,精准服务“链主”企业,支持企业出海拓展,深化行业交流合作。这些政策措施从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生态营造等多个维度,为深圳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深圳外,重庆、杭州、南京、四川天府新区等地也于近期密集发布了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重庆明确提出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包括鼓励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开源项目和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等。
这些地方政策立足各地优势和特色,共同推动着机器人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机器人行业正在迎来巨变,千亿级市场或将大爆发
1、技术创新加速推进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尤其是对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热情。以深圳为例,对机器人AI芯片、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的攻关支持,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像一些企业在高能量密度的微小电机及驱动技术、高精度视触力等多模态传感器研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方面,企业围绕构建具身智能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展开研究,基于世界模型及视觉-触觉-语言-动作等多模态输入输出,形成具备交互、预测与决策能力的技术体系。技术创新的加速推进,将提升机器人产品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增强我国机器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为机器人板块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从国家层面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到地方的政策,都将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作为重点任务。在制造业,政策推动机器人在汽车、电子等行业的深度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比如汽车制造企业引入焊接、装配机器人,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升级,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精度。在农业领域,耕整地、采摘收获等机器人的应用,有助于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在医疗健康领域,手术、康复等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更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为机器人板块的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促进板块业绩提升。
3、产业生态逐步完善
政策在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强化供应链协同创新等方面的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生态的完善。以深圳为例,建设具身智能技术试验场、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技术试验和产业应用的平台。
构建跨本体多样性开源数据集,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数据资源,提升模型训练效果。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促进了整机厂商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强化了供应链协同创新。产业生态的完善,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整体的运行效率,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机器人领域,推动机器人板块的繁荣发展。
4、市场信心显著提振
政策的持续利好,让市场对机器人板块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据智东西统计,截至2024年11月18日,当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共有49起融资事件。此外,可以看到服务机器人市场呈现出更为强劲的增长势头,数据统计网站Statista预计2024年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62亿美元,2029年将飙升至730.1亿美元。
机器人6S店的开业,也让市场看到了机器人产业商业化的新突破,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信心。市场信心的提振,将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机器人板块,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推动板块内企业的快速成长和扩张。
国家及地方一系列支持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政策,从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完善和市场信心提振等多个方面,为机器人板块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政策的持续落地和推进,机器人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机器人板块在资本市场上也可能会有更加亮眼的表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全球首个机器人6S店开业!产业生态闭环后,板块估值或将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