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两大核心部门罕见在24小时内接连释放政策信号,为前期情绪低迷的A股市场注入强劲信心。
随着证监会、国务院、财政部等多部门协同发力,政策组合拳持续落地,A股市场内部结构性分化加剧,资金流向与风格切换趋势逐渐清晰,市场正迎来关键转折。
一、央行双局同步释能:以开放与风控双轨提振市场信心
十月第三周,A股市场先遇短期挑战——成交活跃度显著下滑,此前连续多日突破2万亿元的成交纪录正式终结,市场情绪陷入低迷。在此节点,央行两大关键部门密集发声,成为扭转市场预期的核心推手。
10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负责人通过《金融时报》明确政策方向:
一方面将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通过适当整合投资渠道,吸引更多境外机构有序参与境内市场;
另一方面将着力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规则性与可预期性,提升市场交易效率与流动性,同时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支撑,助力其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与风险管理中心。
仅隔不到24小时,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负责人在专访中进一步回应市场关切。其首先定调当前金融基本面:“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机构整体健康,金融市场运行平稳”,直接缓解投资者对风险防控的担忧。
对于后续金融稳定工作,负责人还明确三大重点任务:
1.宏观层面需把握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风险防范的动态平衡;
2.风险化解过程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健全风险处置责任机制;
3.政策工具层面将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把主要金融活动、金融市场及金融基础设施全面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为市场构建更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
二、多部门协同发力:从资本市场规范到产业财税护航
在央行释放积极信号的同时,证监会、国务院、财政部等多部门同步行动,形成“监管规范+产业支持+财税优惠”的政策合力,进一步夯实市场发展基础。
(一)证监会: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引导长期价值投资
10月17日,证监会正式公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新准则聚焦两大核心:
一是强化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行为约束,严格限制可能对上市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维护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
二是强调股东回报机制,要求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利润分配办法,尤其细化现金分红政策,鼓励符合利润分配条件的公司增加现金分红频次,推动市场形成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健康文化。
(二)国务院与财政部:产业赋能+财税让利双向加持
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步释放产业利好,提出要推进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物流行业深度融合,以数智化转型提升物流产业链效率。
而财政部等三部门则从财税层面发力,发布公告明确:自2025年11月1日起,对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利用海上风力生产的电力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精准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注入政策红利。
三、A股市场显结构性转变:高股息蓝筹崛起,风格切换信号明确
尽管当前A股大盘整体表现尚未完全回暖,但市场内部已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分化,资金流向与板块表现的“一进一出”间,凸显市场风格的悄然切换。
(一)高股息蓝筹成资金“避风港”,银行板块表现亮眼
以银行股为代表的高股息蓝筹股逆势走强,银行板块指数连续多日攀升,距离历史最高点仅一步之遥。
截至10月17日,以收盘价计算,银行板块股息率中值达4.01%,多家大型银行的股息率均突破4%,具备较强的配置吸引力。
资金流向数据进一步印证这一趋势:银行板块近期获得逾百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成为A股市场中少数净流入规模超百亿元的行业之一。其中,农业银行表现尤为突出,连续多日收出阳线,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在震荡市中成为亮眼标的。
(二)科技板块短期承压,资金流出趋势明显
与蓝筹股的强势形成对比,科技板块近期遭遇资金大幅撤离。电子、通信、计算机三大科技类行业合计净流出主力资金超300亿元,反映出当前资金更倾向于选择确定性高、防御属性强的资产,对高波动的成长板块暂持谨慎态度。
(三)政策与市场共振:热点契合度持续提升
央行政策的发力点与当前市场热点已形成有效呼应。例如,宏观审慎管理局负责人提及的“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与当前高股息资产受捧的市场现象高度契合——低估值、高股息的蓝筹股正是人民币资产配置的重要标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板块的配置逻辑。
从政策信号的密集释放,到多部门的协同发力,再到市场资金流向与风格的明确切换,A股市场已在政策暖风中逐步走出低迷,迎来关键转折期。后续随着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市场信心与运行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央妈终于发力!重大利好来袭,没有意外,下周或将迎来史诗级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