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主持召开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规划企业座谈会,这一会议传递出诸多重要信号,尤其是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引发了市场对AI算力板块的强烈期待,新一轮AI算力行情或许正悄然拉开帷幕。
一、“十五五”规划:人工智能有望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从此次座谈会以及工信部过往的政策动向来看,“十五五”期间,人工智能有望成为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业。早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已将人工智能列入战略性产业,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政策基调。
工信部出台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了一系列细化目标任务,如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这其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贯穿始终。
而如今在“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关键节点,工信部强调要加快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拓展“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落地,这无疑进一步凸显了人工智能在未来产业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随着规划的逐步落地实施,从政府层面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政策优惠、人才支持等资源向人工智能领域倾斜,推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人工智能发展,催生海量算力需求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算力紧密相连,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从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简单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到复杂的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决策系统等,对算力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以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深度学习为例,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参数规模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
例如,GPT-4等大型语言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每天的算力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不仅是模型训练,在模型推理阶段,即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实现实时响应和高效处理,同样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
如在智能安防领域,需要对实时监控视频进行智能分析,识别异常行为、追踪目标人物等,这一过程需要瞬间处理大量的图像数据,没有强大的算力根本无法实现。
随着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的广泛渗透,相信预计未来几年,全球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将高速增长,如此庞大的需求为AI算力板块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政策持续发力,为AI算力筑牢根基
除了“十五五”规划释放的积极信号外,工信部在具体政策举措上也在持续为AI算力产业保驾护航。2025年2月20日,工信部组织开展算力强基揭榜行动,面向算力网络的计算、存储、网络、应用、绿色、安全等六大重点方向,发掘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在计算环节,支持云边端算网协同管理系统、超大规模参数模型的训推一体化异构智算平台等技术。
按照规划,到2026年,将研发一套支持万亿参数模型的训推一体化智算平台,万卡环境下稳定训练时间不低于30天,推理效率提升不低于50%。在网络环节,重点支持高性能数据处理器(DPU)、基于RoCE的智算网络等技术,预计到2026年,DPU芯片的吞吐能力将达到400Gbps,单向流量时延不高于30us。
这些政策措施从技术研发层面,为AI算力的提升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推动整个产业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进而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产业链协同发展,激活AI算力板块活力
AI算力产业并非孤立存在,其发展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配合。在政策的引导下,AI算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积极布局,抢抓发展机遇。在产业链上游,芯片企业作为核心环节,正加大研发投入。
例如,一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芯片的计算性能和能效比,以满足日益增长的AI算力需求。在产业链中游,云计算服务商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开展项目申报,认为算力强基揭榜行动是“及时雨”,有助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生态。他们通过优化云服务架构,提高算力资源的分配效率和使用灵活性,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算力服务。在产业链下游,应用企业将AI算力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推动业务创新和效率提升。
如云天励飞等企业披露其推理芯片和加速卡已支持多种开源大模型,显著降低大模型推理成本,使得更多中小企业能够利用AI技术开展业务。这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将激活整个AI算力板块的活力,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从政策导向到市场需求,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协同,诸多因素或为AI算力板块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盘中工信部释放的信号,或许正是点燃新一轮AI算力行情的导火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工信部重磅信号!十五五规划有望重点发力AI+,算力需求爆发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