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同步发布公告,宣布通过定向增发A股股票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合计募资5200亿元。其中,财政部作为战略投资者,拟认购金额达5000亿元,标志着政府工作报告中“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资本”的部署正式落地。此次资本补充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进,旨在提升银行稳健经营能力,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
据财政部官网披露,本次特别国债发行是继2022年、2024年后的又一重要举措,资金将专项用于支持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四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高于监管要求,其中建行达14.48%,中行12.20%,交行10.24%,邮储银行9.56%。尽管指标健康,但面对经济转型期信贷扩张需求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监管趋严的双重压力,资本补充被视为“未雨绸缪”的前瞻性布局。
一、未雨绸缪:筑牢风险防线与服务实体经济双赢
此次注资被市场视为“稳金融、促发展”的关键一步。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资本补充不仅能增强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更能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坚实基础。“服务实体经济需要资金与资本双轮驱动,尤其在息差收窄背景下,外源性资本补充可缓解内源性积累压力,为信贷投放腾出空间。”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测算,5000亿元注资按8倍杠杆效应,可撬动约4万亿元信贷增量,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领域。他强调,此举并非被动风险处置,而是主动应对经济转型期挑战,为化解房地产债务风险、地方平台转型提供“安全垫”。
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44%的历史低位,部分银行面临利润增速放缓压力。粤开证券罗志恒认为,注资将直接提升银行抗风险能力,尤其在房地产调整期,有助于稳定金融体系。
二、一行一策: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的精准注资
此次注资方案呈现“差异化”特征,四家银行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定向增发策略。中行、建行由财政部全额认购,交行引入中国烟草及双维投资,邮储银行则联合中国移动、中国船舶集团。发行价格均高于二级市场收盘价,既保障中小股东利益,又吸引长期战略投资者。
交通银行董事会秘书何兆斌表示,溢价发行机制有效对冲了股份摊薄效应,避免对二级市场造成冲击。邮储银行采用“锁价定增”方式,要求财政部等股东承诺5年内不转让股份,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一行一策既体现政策导向,又尊重市场规律。”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历史经验表明,国有大行资本补充后往往能迎来经营效率提升,例如2003年注资改革推动银行盈利能力十年增长。
三、政策协同:财政货币双轮驱动稳增长
特别国债注资被视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的典型案例。2025年中央财政计划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叠加此次5000亿元注资,政策力度显著。市场预计,央行将通过MLF超额续作、降准等方式对冲流动性压力,形成“财政扩张+货币宽松”的组合拳。
从国际经验看,特别国债多用于应对危机或重大战略需求。例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通过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四大行资本,为后续改革奠定基础。此次注资不仅着眼于当前经济稳增长,更旨在增强金融体系韧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支撑。
5000亿特别国债的落地,标志着国有大行资本实力再上新台阶。通过市场化注资与差异化策略,银行既筑牢风险防线,又为服务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随着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效应的释放,金融“压舱石”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顾 » 5000亿特别国债落槌国有大行资本补充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