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领域的国产替代是一个高频热词,也正是在国产替代这一内驱力之下,这两年集成电路各领域的发展态势可谓是形势喜人。据日本媒体报道,中国半导体大型企业国产采用率已经达到30%左右。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说,国产替代的目标不是单一性的,其最终目标是全产业链的,通过全产业链的国产替代以保证芯片国产化率的提高。
但必须要正视的是,以集成电路产业复杂的体系性来说,国产替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集成电路产业后发国家是极为艰难的。国产替代到底难在何处,又如何破局?近日,珠海英搏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驱动系统首席基础官刘宏鑫站在自身企业所在的客户角度,以汽车半导体为例,分享了他对于国产芯片替代的观察与思考。
国产替代的历史必要性。2022年缺芯,这其中有政治原因,但半导体多年来就有周期性缺货,基本上是每五、六年一定发生一次。另外,还有一些突发事件,如日本大地震,菲律宾台风等,都会导致半导体行业缺货,一个芯片本来30元,但因为突发状况会涨到1000元、1500元。从行业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来说,国产化替代全产业链建设就显得相当重要。
国产替代的基本原则与顺序。应当是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先成熟产品后创新产品,先功率后控制,先数字后模拟,先简单CPU后性能复杂CPU、先工业级后汽车级。中国汽车半导体有一个问题,汽车级的产线很少,怎么代工?找谁代工?因而需要从易到难。当下,在汽车功率器件上,斯达、宏微、华润微、士兰微、新洁能厂商等在二极管、三极管、MOS管上基本能够完全替代进口;模拟器件部分,差距还是很大;数字器件,也达不到与国外相媲美的程度。CPU则更需要发力,特别是其中有一个架构问题,不管什么架构,一定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国产芯片替代的基本流程。第一是阅读说明书、规格书。半导体替代应用规格书都读不清楚,那就用不清楚。再有就是功能测试、性能测试以及可靠性测试,从小平台应用到大平台应用,每个阶段都要严格测试把控。
国产芯片替代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资料问题、可靠性问题、应用环境问题以及成本问题。所谓资料问题,很多国产供应商拿出的资料,东拼西凑,规格指标、性能指标、可靠性指标要么不实,要么不准确。可靠性问题,我们是跟跑,一定要把国外产品研究透,做到兼容性好,才能有市场机会;应用环境,比如高温高湿或者性能变差,显然是测试不够充分,应当有详尽的功能性能、可靠性测试报告。再有就是品控和成本问题,国产器件一定要符合国际标准,要严格执行标准,不要弄虚作假。同时国产芯片要重视设计外的晶圆和封测工艺。目前,很多设计者只管设计,导致制作过程中很多不良率,目标是提高质量,降本,提高产品性价比,否则我们的市场很难。
对于国产替代的未来,刘宏鑫说,当前芯片的国产替代,国家足够重视,企业足够重视,因此,取得技术突破是可能的。他对国产替代的发展充满信心。
据了解,珠海英搏尔电气成立于 2005 年,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研发与生产。主营产品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电源总成以及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机、DC-DC 转换器等新能源汽车动力域核心零部件。伴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加快,2022年英博尔实现了全国产化MCU方案。
文章来源:百家号·利闻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顾 » 高频热词!国产芯片替代流程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