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细纾困帮扶政策,加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青山常在”,我国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就有牢固支撑。
为困难行业纾困出真招实招
近期,国内疫情多发,经济运行中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对一些接触性行业特别是接触性服务业冲击较大。部分地区生产一度按下“暂停键”,一些重点产业稳定运行面临压力。服务业领域尤其是餐饮、零售、旅游、公路水路铁路运输、民航等聚集性接触性行业,承受着来自成本与市场的双重压力,面临的经营困难尤为突出。
关键时刻,14部门出台43项政策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在推出10项普惠性纾困扶持措施的同时,聚焦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业、民航业等聚集性接触性行业,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纾困措施,并针对市场主体反映的疫情防控措施层层加码等问题,对各级政府严格科学精准实施疫情防控提出具体要求。
从设立1000亿元交通物流领域再贷款,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到要求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行业中小微企业,加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推动银行尽快放贷,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从房租减免、平台佣金减免到加大失业保险支持稳岗和培训力度,支持地方对特殊困难行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聚焦靶点,为特困行业纾困解难。
部分地区生产一度放缓,给工业特别是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的稳定运行带来挑战。“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聚焦堵点卡点,出台保供稳产的真招实招。
当下,各部门各地正加力施策:工信部搭建了汽车、集成电路、医疗物资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平台,集中资源优先保障重点行业复工复产;交通运输部聚焦物流堵点卡点问题,紧盯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问题,保障物流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23条政策举措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努力确保重点企业稳定生产、重点行业稳定运行、重点区域有效运转。
截至4月28日,上海市首批666家“白名单”企业复工率86.8%。4月22日至28日,全国15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日均产量达到4.5万辆,较前一统计周期提高70%。
“当前工业生产承压、服务业困难情况尚未得到有效缓解。下一步,将针对突出困难加大纾困保障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表示,抓紧落实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相关政策措施,同时研究采取更大力度举措,尽最大可能推动工业和服务业企业生产营业。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采取“点对点”帮扶措施,确保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关键环节、重点企业运行安全。
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解“燃眉之急”
中小微企业尤其是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小,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也更容易受到疫情冲击。面对此轮疫情,一些企业日常经营被打乱,不少商户现金流吃紧。越是关键时刻,政策越要从实际出发,解“燃眉之急”。
当前,各部门各地正在资金支持、用工生产、公共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各种扶持政策形成合力。
减税降费,“真金白银”到位早一点,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就多一分。
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这是对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作出的进一步部署,当务之急要确保“组合拳”尽快落地显效。
今年以来,财政部已出台20多项税费支持政策。目前,各项政策正加快实施。截至4月28日,全国已办理微型企业存量和其他行业增量留抵退税6256亿元。
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将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扩大到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截至4月20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已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和增加现金流1万亿元以上。
“不少政策是制度性、持续性的,多年实施下来,累积效应就会越来越大,企业减负也会越来越明显。”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说。
成立专班解决企业生产要素保障等问题;将相关企业员工纳入免费核酸检测人群、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成本;畅通就业服务和政策申领在线办理,“降、缓、返、补”援企稳岗;加力应对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挖掘市场促进供需平衡……市场主体最需要的,正成为政策措施最重要的着力点。
昆明市市场监管系统各单位推出“一把手走流程”,各部门“一把手”化身“政务服务体验员”;湖北当好“金牌店小二”,在土地保障、用工用能、行政审批等方面加强协调……多地主动将服务延伸到企业“家门口”,“扶上马、送一程”。
眼下,从中央到各地各部门正加紧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的举措,细化实化已确定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纾困帮扶力度。同时,深入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努力减轻企业负担的长效机制正加快建立完善。
“企业对眼下的困难松一口气,就能为后续的发展积一分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说,着力解决“急难愁盼”,把纾困举措落实到点上,就能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市场主体应对困难的底气。
为市场主体强“向好预期”
超1.5亿户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韧性所在,是保就业、保民生和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力量。维护好各类市场主体稳定发展的环境、建立起稳定向好的预期很重要。
强化基础制度供给,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4月19日,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五次会议聚焦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一系列举措旨在为塑造线上线下竞争有序的市场生态充实制度保障。
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今年3月1日起施行,施行首月全国新设市场主体295万户,增长19.3%。
加大力度扶持创新,助市场主体积蓄持久发展的活力——
总额度2000亿元!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人民银行明确,支持企业范围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
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到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再培育3000家以上,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更好地聚焦创新内核,为企业前行装上“推进器”。
坚定信心、攻坚克难,认真落实好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将政策举措落实落细,全力以赴稳住市场主体,就能赢得未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顾 » 新华述评: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