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A股机器人板块表现活跃,市场关注度持续升温。在特斯拉、Figure等全球巨头加速布局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快步走向应用场,或成为A股市场四季度最受关注的赛道之一。
一、产业动态:全球巨头加速布局
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企业近期动作频频,推动产业加速发展。
国外方面,特斯拉宣布,正在努力扩大人形机器人的规模,计划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并在2026年开始量产。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预计,2030年前将年产100万台。美国机器人公司Figure也宣布,其Figure03将于当地时间10月9日发布。
国内方面,阿里巴巴通义千问组建内部机器人AI团队,又一巨头入局;智元机器人与龙旗科技正式官宣,双方就工业场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开展深度战略合作,龙旗科技下达数亿元金额的智元精灵G2机器人框架订单,预计将部署近千台机器人。逐际动力宣布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Oli已实现全自主完成网球识别、跟踪、捡球、放置,以及行走、弯腰、深蹲等一系列动作。
二、产业链机遇:核心零部件受益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速,核心零部件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壁垒集中在“运动控制+AI交互”两大领域。运动控制依赖高精度伺服电机和仿生关节设计,而AI交互则需突破多模态感知与决策算法。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现阶段应该不拘泥于“人形”,深度挖掘“AI+机器人”的投资机会,比如传感器、灵巧手、机器狗、外骨骼机器人、垂类应用端。这些方向一方面竞争格局较好,另一方面,都不以人形的放量为必然前提,且能够有持续的数据验证。
在供应链方面,绿的谐波作为国产谐波减速器领军者,向Figure送样的产品已获小批量订单,其谐波减速器精度与寿命比肩国际水准,在人形机器人关节部件领域市占率高,同时也是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核心企业。
三、政策支持:推出产业扶持措施
近期机器人板块政策密集出台,形成央地协同支持格局:
国家层面: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翻番,突破100种以上创新技术方案,推广200个典型应用场景。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机器人+”为抓手,推动2026年智能制造装备在十大行业规模化渗透,聚焦工业母机、服务及特种机器人等领域。
地方层面:广东对重点项目给予最高5000万元奖补;北京、上海、杭州分别出台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行动计划或条例草案,明确发展目标与支持措施,加速产业落地。
四、市场前景:规模有望达10万亿元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预计,2045年后,我国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TrendForce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本体产值超45亿元,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或破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61%。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这不仅是对技术的“压力测试”,更展现了从炫技表演逐步向实用场景突破的关键跃迁。
中信建投认为,人形机器人板块前期回调较多,加上国内外机器人产业链涌现积极变化,板块情绪回暖。后续多项重磅活动均有望为板块带来持续催化。现阶段应该不拘泥于“人形”,深度挖掘“AI+机器人”的投资机会。
东方证券表示,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前夕,国内外景气度共振。近期海外龙头与国内龙头企业都提出了量产的展望,且行业内多次出现亿元级别的大订单,人形机器人板块正在进入量产前夕,且明年的量产阶段或将出现国内和海外的产业共振,为零部件环节带来投资机会。
国信证券:人形机器人在持续迭代的过程中正在逐步走向商业化,目前多家厂商获得了大批量订单,表明人形机器人正在逐步走向量产。持续看好人形机器人的长期投资机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量产前夜,巨头押注!机器人产业迈入“10万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