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分论坛——具身智能前沿技术和标准创新论坛会议上,上海对外正式发布ITU具身智能机器人标准化展望及人形机器人数据集标准、“浦江X”具身智能标准化数据集平台(穹顶DOME)。这一重磅发布,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也让市场资金对机器人板块的未来充满遐想。
一、上海标准发布,为行业注入“强心针”
1、统一数据语言,打破“数据孤岛”
当前,机器人行业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数据孤岛”。不同机器人厂商在本体结构、传感器配置、动力学模型等方面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数据难以互通,模型也无法复用。想象一下,各个机器人的数据就像是不同国家的语言,彼此之间无法顺畅交流,这极大地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而此次上海发布的这套标准体系,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指导下,由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联合19家产学研机构打造,涵盖了人形机器人数据集分类与编码、数据标注规范、数据质量评价、数据集格式等要求,就如同创造了一种“世界语”。
它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统一的数据语言,让不同机器人采集的数据,能够在同一框架下高效流通、共享与训练,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加速了模型迭代,推动人形机器人从技术探索加速迈向规模化落地。
2、推动技术迭代,加速产业升级
有了统一的数据标准,机器人研发企业能够更高效地获取和利用数据,从而推动技术的快速迭代。以视觉-语言-行动大模型为核心的“智能大脑”,是实现机器人通用性与泛化能力的根本。通过标准化的数据训练,模型能够更好地将从互联网学到的广泛世界知识和语义理解能力迁移至机器人控制任务中,提升机器人的智能水平。
在硬件方面,高性能端侧计算芯片、先进传感器与新型驱动器等构成了支撑智能涌现的“强健体魄”。标准的统一有助于硬件体系的协同进化,推动机器人控制范式从传统的、刚性的“位置控制”向柔性的、适应性的“力-交互控制”转变,使机器人在物理层面的表现更加出色,进一步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加速产业升级。
二、政策东风频吹,机器人板块机遇凸显
国家高瞻远瞩,指明方向。其中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制造装备,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这一表述,将机器人产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国家层面释放出的强烈信号,让市场对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人才等资源向这个领域汇聚。
各地政府也纷纷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广东省在今年3月9日印发《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优质企业、打造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等多个方面发力。
例如,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符合省级配套条件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重点项目,省财政按规定给予配套奖励,单个项目省级配套金额超1亿元(含)的,按“一事一议”方式研究给予支持;对该领域获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财政进一步按照地市奖励资金1∶1予以激励。这些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在机器人领域创新发展的积极性。
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促进在品牌、应用场景和产业规模方面实现“十百千”突破,即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500台/万人。通过推动终端带动、聚焦技术突破、实施“机器人+”等举措,全面推动上海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陕西省则成立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该联盟汇聚了高校、企业、应用单位以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将聚焦技术攻关、场景开放和产业链建设,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能源、医疗、制造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这一举措将有效整合陕西省内的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标准+政策双驱动,机器人行业或迎爆发
1、技术创新驱动型企业:核心技术是关键
在机器人板块中,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有望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些专注于机器人“智能大脑”——视觉-语言-行动大模型研发的企业,以及在高性能端侧计算芯片、先进传感器与新型驱动器等硬件领域有技术突破的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例如,在大模型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能够使机器人具备更强的通用性与泛化能力,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在硬件研发上有创新成果的企业,能够提升机器人的性能,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市场资金可以关注那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但也要注意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比如技术研发失败、研发周期过长等。
2、应用场景拓展型企业:场景落地是重点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场景的拓展成为了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能够将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的企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比如在工业领域,推动工业机器人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等产业的复杂工艺环节中应用的企业;在医疗领域,开发能够辅助手术、康复护理等功能的医疗机器人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不断拓展应用场景,能够快速打开市场,实现业绩增长。但市场资金也需要关注企业在场景落地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客户接受度等问题。
3、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型企业:协同发展是优势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到机器人本体生产、系统集成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各个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那些能够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市场资金在关注这类企业时,要留意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合作伙伴的质量等因素。
上海发布的ITU具身智能机器人标准化展望及人形机器人数据集标准等,为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加之国家和地方层面一系列政策的支持,机器人板块或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重磅!中国发布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标准,机器人行业加速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