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上证指数最高点创十年新高。与过往牛市的狂飙突进不同,这轮行情的斜率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日均万亿成交构筑成价值中枢,金融、科技、周期板块轮动如四季更迭,指数在震荡中完成着十年未见的突破。此刻的A股,正悄然经历着一场静水深流的范式革命。
一、制度重构下的慢牛基因
注册制的全面推行与退市常态化的推进,正在重塑A股的生态。2025年新”国九条”将社保基金权益投资比例提升至30%,而沪港通、深港通机制下外资持股比例突破5%,这些数字背后是市场定价权的根本性转移。当公募基金的博弈性资金占比从2015年的45%降至如今的22%,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线资本开始主导市场节奏——这类资金对年化4%-5%收益的追求,天然排斥暴涨暴跌的投机逻辑,如此慢牛逻辑底蕴十足。
二、分红文化重塑市场估值体系
美股长达40年的慢牛启示我们:40%的收益来自股息再投资。当前A股分红率已从2019年的30%提升至38%,工商银行等蓝筹股的股息率稳定在6%以上。这种变化正在颠覆投资者的认知框架——当茅台的市盈率从60倍回归至30倍,市场开始用DCF模型而非故事叙事来定价。值得关注的是,港股通红利ETF凭借QDII架构的税收优势,其5.2%的股息率正吸引着万亿级储蓄资金的迁徙。
三、利率下行周期的必然选择
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5%,当房地产信托收益率腰斩至4%,资本市场的定价逻辑已然改变。过去二十年,中国居民财富配置呈现”存款-房产-理财”的螺旋上升,而当下3%的CPI与1.5%的存款利率形成的剪刀差,正在倒逼资金寻找新的锚点。
四、结构性牛市的新常态
与美股FAANG时代相似,A股的”新核心资产”正在形成:宁德时代的研发投入占比突破12%,中芯国际的14纳米产能利用率维持在98%,这些数据背后是产业升级的硬支撑。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全市场4800余家上市公司中,能持续保持15%ROE的企业不足15%。这注定未来十年的投资将是一场深度分化——当”炒小炒差”的游资退潮,真正具备定价权的公司会像美股微软般走出十年十倍行情。
站在历史维度观察,A股连续突破3700点的意义远超点位本身。这是注册制改革深化的里程碑,是长期资本主导定价的转折点,更是价值投资理念从边缘走向主流的宣言书。当市场学会用十年周期丈量成长,用现金流折现替代题材博弈,慢牛的基因便真正植入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血脉。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焦虑踏空风险,不如在时代浪潮中寻找确定性——毕竟,能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预测,而是与伟大企业共同成长的耐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A股慢牛基因觉醒:优质资产的新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