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A股并购市场,正用一组亮眼数据印证着结构性变革的到来:截至10月30日,年内全市场披露的并购交易已达222起,涉及244家上市公司,其中首次披露的重组计划有130起,近四成交易合计金额超3000亿元。而驱动活跃度飙升的核心密码,正是并购支付从“现金或发股二选一”的老路子,转向“多元工具自由组合”的新玩法。

自2024年9月“并购六条”落地至今,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将“控股型”并购的贷款比例上限从60%提至80%,期限延至10年,覆盖18个科创高地;
5月证监会修订重组管理办法,新增股份分期支付机制,注册有效期拉长至48个月,还推出5个工作日快速注册通道。
一松一放之间,现金、股份、定向可转债、并购贷款的组合应用有了制度支撑,让企业终于告别“为凑钱发愁”的被动局面。
一、案例频发勾勒新范式,风险收益实现动态平衡
如今在科技行业,“现金+股份+定向可转债”的“三叉戟”模式已成并购标配,江苏华海诚科的操作就是典型。这家半导体封装材料企业今年3月公告,拟用11.2亿元收购衡所华威70%股权,具体方案特别贴心:给持股时间短、成本高的股东发定向可转债保底,给长期股东配“股份+现金”分享成长收益。其中股份支付3.2亿元、可转债支付4.8亿元、现金支付3.2亿元,这套组合既减轻了自身现金流压力,又精准匹配了不同股东的需求,该交易已在9月获上交所审核通过。
并购贷款与资本市场工具的协同也越来越精妙。例如,北京银行近期落地的试点业务中,给上海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并购贷款占交易价款比例高达77.46%,期限长达10年,刚好适配泛半导体设备产业链整合的长周期需求。福昕软件也在今年3月跟进,公告用并购贷款置换收购上海通办信息51%股权的自筹资金,成为政策落地后的快速响应者。
风险控制也跟着升级。例如,圣湘生物收购中山未名海济时,引入了Earn-Out机制:以8.075亿元为基础估值,若标的2025-2026年业绩达标,对价最高可增至12亿元。私募基金参与则能享受“反向挂钩”政策,投资满48个月后锁定期从12个月缩至6个月,风险与活力兼顾得恰到好处。

二、机构观点:支付创新倒逼投行能力跃迁
申港证券表示,现在并购的底层逻辑早从“市值管理”变成了“产业整合”,产业并购占比已超75%,较2023年提升近30个百分点。支付方式从单一到组合的转变,本质是资本市场从“融资工具”向“资源整合平台”升级。这要求我们彻底丢掉“通道思维”,得联动并购基金、引导基金,提供“撮合+资金+整合”全链条服务。“并购六条”落地一年来,首次披露的重大重组就有163起,总额超4724亿元,同比分别涨117.3%和172.9%,这就是市场对能力升级的认可。
国金证券认为,政策松绑和工具创新正形成共振,2025年前三季度新增披露的重大重组交易额已达5160.26亿元,同比增120%,其中116单用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成了主流选择。股份分期支付、锁定期差异化这些制度,实实在在降低了双方的资金压力和退出顾虑;科技并购贷款试点更是精准踩中了科创企业“长投入、慢回报”的特点。未来这样的整合速度,会给更多优良企业匹配合适资源,推动快速成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从“单打独斗”到“组合出击”:并购支付新玩法,正在改写资本规则

突发大利好来了,AI应用行情爆发箭在弦上
盘前突发!太重要了,提前做好准备!
突然,强势拉升,光伏设备板块大爆发
3巨头领跑!AI应用4大机遇,展望2026
全球算力大战白热化!AI应用落地加速,多赛道或即将井喷
【热点聚焦】5连板涨停!光伏设备板块午后大爆发
重磅发声!政策产业双向赋能,并购重组或迎黄金布局期
整合重塑,资本再出发:并购重组开启价值创造新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