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5月14日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任务的成功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入轨,将开启全球“太空计算时代”新篇章。
算力与通信的革命性提升
本次发射的 12 颗计算卫星单星最高算力达 744TOPS(每秒 744 万亿次运算),12 星互联后总算力达 5POPS(每秒 5 千万亿次运算),相当于将 500 万台高性能服务器搬上太空。
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初步形成
通过星间激光通信速率达 100Gbps 的 “光之网”,卫星群构建起全球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系统,彻底打破传统 “天感地算” 模式 —— 数据处理响应时间从 “月级” 压缩至 “秒级”,例如森林火灾监测从发现到定位仅需 1 秒,伽马射线暴等天文现象识别准确率达 99%。
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之江实验室研发的星载智能计算机将卫星算力从 T 级提升至 P 级(千万亿次),星载高通量路由器实现百 G 比特低延迟网络传输,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统一管理星座资源3。
氦星光联研制的激光通信终端实现 100Gbps 星间通信,建链时间缩短至 15 秒,系统功耗降低 30%,单台成本大幅下降。
万亿级超级风口起舞在即,太空算力正在重塑多个行业的底层逻辑(2024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达5960亿美元)
多领域即时计算服务
星座配置对地遥感载荷,可实时生成三维数字孪生数据,为应急安全、低空经济、游戏文旅、数字孪生与元宇宙等行业提供服务。
卫星灵境引擎生成的三维地球模型,不仅可用于低空飞行器导航,还能为游戏文旅提供沉浸式太空场景,例如虚拟太空旅游体验和元宇宙地图构建等。
在科学探索方面,卫星搭载的宇宙 X 射线偏振探测器可触发双星协同观测,推动天文研究范式变革。
全球空天产业变革
“三体计算星座” 计划构建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网络,最终总算力达 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形成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这将重构空天产业生态,推动从 “硬件制造” 向 “算力服务” 升级,预计带动超万亿级空天经济。
与美国 Starlink(侧重通信)和欧盟伽利略(依赖地面运算)相比,中国星座实现 “通信 + 计算” 双核能力,抢占全球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制高点。
国际合作与商业创新
该项目采用 “共商共建共享” 模式,联合全球 54 家机构(包括广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共建开放生态,降低中小国家参与太空计算门槛。
商业模式上,通过地面智算中心互联和太空算力按需调用,开创 “太空云计算” 服务。
结语:未来,随着“三体计算星座”逐步完善,中国有望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推动人工智能从地面迈向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全新工具。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所言:“人工智能不能因为缺失算力而缺席太空。”这一里程碑式的发射,正开启“太空计算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