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九项重点任务。
一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六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七是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八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九是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中,在第七项“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唯一具体指出的区域就是“湾区经济”!任务指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
【湾区经济由来】
“湾区经济”一词源于美国旧金山湾区。一般认为,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组成的区域,而其衍生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湾区经济,即以海港为依托,以湾区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城镇群与港湾地理聚变融合发展形成的、拥有国际影响力的、独特的区域一体化经济形态。
2009年完成的《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把“湾区发展计划”列为空间总体布局协调计划的一环,并提出四项跟进工作,即跨界交通合作、跨界地区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协调机制建设。
2010年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制定《环珠三角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以落实上述跨界地区合作。
广东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包括“开展珠三角城市升级行动,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等内容。
201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建设全面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大湾区已经拥有超过7.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涌现出华为、腾讯、比亚迪、美的、格力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湾区科技集群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二。
12月3日新华社刊发题为《打造一流湾区 勇立时代潮头》的文章。文章开篇指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全新定位:“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12月9日新华社刊发《如何建设具有战略支点意义的世界级湾区?》指出,世界级湾区定义为以创新力为核心支撑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有四大基本功能:从“0”到“1”的原始创新策源功能、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集聚功能、科创要素流动及配置枢纽功能、开放生态培育创新的功能。
12月11日新华社再发文《从多维电力数据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趋势》。文章特别提到,深圳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超过280万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市已构建起囊括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充电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并介绍,深圳虚拟电厂已接入充电桩、楼宇空调、光伏等9类超过5.5万个可调负荷资源,总容量逾310万千瓦。
从大湾区的现实条件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在国家大开放、大发展的赋能下,大湾区与世界贸易网络、生产网络、创新网络深度互嵌,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货物服务、人员资本、信息往来流动的枢纽型湾区。
从基础科研方面看,大湾区有诸多著名的高校,也有很多国家实验室和高水平研发中心,在应用技术方面,珠三角拥有密集而且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产能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全球领先。
2018年大湾区经济总量为10.8万亿元,2023年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5年增长了3.2万亿元。
2025年在政策东风下,湾区经济必将再上新台阶,相关题材机会或频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顾 » 为啥选湾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