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央行行长、金融监管总局局长、证监会主席、央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局局长等金融领域关键人物将齐聚一堂,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这一重磅会议,无疑将为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指引。
回顾2024年9月24日,市场同样迎来重大消息刺激,当日午后大盘强势拉升,走出一波令人瞩目的行情。如今相似的场景再度上演,历史有望重演。
当然,对于投资者而言,踏对方向才是抓住这波机遇的关键。在接下来的四季度,有四大景气赛道,它们分别是机器人、AI算力、AI硬件以及固态电池。这些赛道不仅顺应了当下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的趋势,更有诸多政策利好的有力支撑。
一、机器人赛道:政策护航,产业腾飞正当时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我国更是将其视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领域,密集出台多项政策予以扶持。
以广东省为例,今年3月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联合攻关,围绕机器人产业链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在资金支持方面,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重点项目,省财政按规定给予配套奖励,单个项目省级配套金额超1亿元(含)的,按“一事一议”方式研究给予支持。创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财政按规定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在培育优质企业上,广东构建了以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骨干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对该领域获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落实省级支持政策基础上,鼓励地市给予奖励,省财政还会按照地市奖励资金1∶1予以激励,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奖励总额度最高可达300万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奖励总额度最高200万元。这一系列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在机器人领域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助力广东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而在深圳,《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提出,要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商用,支持企业开展整机研发,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应急作业、交通巡检、医疗康养、安保巡逻、文旅服务、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到2026年,深圳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目标超3000家,独角兽企业超1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将推出10个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孵化器。
随着政策的落地实施,深圳有望吸引更多机器人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机器人技术快速迭代,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带动整个机器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AI算力赛道:政策助力,满足爆发式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算力作为其底层支撑,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推动AI算力产业健康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
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明确到2026年,要建立较为完备的算力互联互通标准、标识和规则体系。在设施互联方面,推广新型高性能传输协议,提升算力节点间网络互联互通水平;资源互用方面,建成国家、区域、行业算力互联互通平台,统一汇聚公共算力标识,实现全国头部算力企业的公共算力资源互联;业务互通方面,推动算、存、网多种业务互通,实现跨主体、跨架构、跨地域算力供需调度;应用场景方面,开展算力互联网试验网试点,赋能产业普惠用算。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逐步形成具备智能感知、实时发现、随需获取的算力互联网。
这一计划的出台,旨在解决当前算力资源利用率不高、异地异构协同难、产业供需不匹配等问题。通过构建算力互联互通体系,将不同主体、不同架构的公共算力资源标准化互联,促进算力资源高效供需匹配,提升我国公共算力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力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AI算力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各地也积极响应,加大对AI算力产业的投入。例如,深圳在其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行动计划中,聚焦企业智能算力需求,建设一批智能算力项目,打造超智协同、异构融合、训推一体、普惠泛在的可持续训力供给体系。加快建成国家级重大战略项目,推动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尽快点亮,打造国家智能算力的核心关键节点。
建设多个10E级智能算力集群,推动现有智能算力中心倍增扩容,建设一批国产智能算力中心,打造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前海、河套以及光明科学城等算力高地。到2026年,实时可用智能算力要超过80EFLOPS,并发放普惠“训力券”,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低成本使用智能算力。
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升深圳在AI算力领域的竞争力,吸引更多人工智能企业集聚,推动AI产业快速发展。
三、AI硬件赛道:政策指引,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AI硬件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涵盖了AI芯片、智能传感器、服务器等多个领域。在政策层面,国家和地方同样给予了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日前就《杭州市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终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该方案系统规划了智能视觉终端、智能计算终端、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10类人工智能终端发展赛道,并提出了重点任务和具体保障措施。在智能视觉终端方向,重点研发视频监控产品、多维感知智能融合终端及网络直播和新媒体智能应用等品类;在智能计算终端方面,聚焦开发搭载国产人工智能芯片的边缘计算服务器、AI服务器等产品。
为保障产业发展,方案提出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对符合要求的人工智能企业及相关终端项目进行资金补助,最高补助达1000万元。
同时,优化全市范围内的空间供给,对突出企业择优评定并给予奖励,发展壮大不同区域内人工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强调数据、算力、算法等基础要素供给,筑牢配套要素基础。
从国家层面来看,政策也在不断引导AI硬件产业向高端化、自主可控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在AI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提升我国AI硬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政策的推动下,国内AI硬件企业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在AI芯片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部分产品已实现国产化替代,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
四、固态电池赛道:政策加持,产业化进程加速
固态电池作为新一代电池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等优势,被视为未来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
今年9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印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提升协同攻关效率,支持人工智能、先进存储、三维异构集成芯片、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此前,2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固态化发展,加强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布局。
3月,工信部发布的《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也提出,将全固态电池作为重点领域,加强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5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推出《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定义,解决了行业界定模糊、测试方法缺失等问题,为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从地方政策来看,1月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新型储能示范引领创新发展工作方案(2025—2030年)》,多处提及支持固态电池的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发展。方案指出,着力攻坚长时储能技术,重点突破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全固态电池高导电性固体电解质、固/固界面、器件制备与集成等关键技术。关于先进锂电池,研发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优化正负电极材料,开发高效可控成膜制造技术,加快形成以系统集成为核心的先进锂电池-固态电池上下游核心材料及装备技术产业链,推动先进锂电池-固态电池示范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成本的逐步降低,固态电池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综上所述,今日的金融发布会或将成为市场新一轮行情的催化剂,四季度的机器人、AI算力、AI硬件、固态电池这四大赛道,相信在政策利好的持续推动下,下午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下午3点!重磅会议或成转折点,四大景气赛道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