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具身智能行业迎来了“关键转折”,不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技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迈入了“量产筹备期”。多家整机厂商的量产计划扎堆落地,行业从之前的技术试错验证阶段,正式转向规模化生产的新赛道。这不仅让“具身智能量产元年”的特征愈发明显,更有望带整个产业驶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为后续打开市场、迭代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政策+量产双驱动,具身智能迎“高质量窗口期”
随着2025年具身智能量产计划密集落地,行业“从技术到产品”的跨越节奏明显加快。之前还处于“小范围测试”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如今已经进入规模化生产的筹备阶段,这一转变不仅让“量产元年”的标签更加清晰,也为产业后续的市场拓展和技术升级铺平了道路。
政策层面更是为行业添了“一把火”。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核心目标就是推动人工智能和经济社会各行业深度融合,其中明确要求加快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的应用普及,计划到2030年实现超90%的普及率。而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的核心代表,自然能搭上这趟政策“快车”。未来在技术研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法规标准完善等方面,都有望获得更多支持,行业也将借此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
二、落地选对“战场”:工业场景成“首选试金石”
具身智能要真正“跑”起来,选对落地场景是关键。技术再先进,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土壤,也难以实现商业化突破。在近期举办的2025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产业大会、吴文俊人工智能创新大会上,不少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都达成了共识:不管是人形机器人,还是更宽泛的“具身智能”产品,要从概念走进产业,必须过“技术+商业”两道关。产品得“能用、好用、用得起”,还能通过实际应用持续积累数据,形成“数据闭环”反哺技术优化。
而在众多场景中,工业领域成了当前最适合“先落地”的战场。为什么是工业?因为工业场景有三大优势:环境相对封闭、成本可控、需求刚性。不过,企业客户最看重的还是“投资回报率(ROI)”,所以机器人的单价高低、运行稳定性如何,直接决定了产品能不能在工业场景站稳脚跟。
相比之下,养老护理、教育等民生领域虽然被看好有巨大增长潜力,却面临不少现实难题:一方面对算法稳定性要求极高;另一方面场景里的干扰因素多,再加上成本压力大,短期内很难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突破,还需要更多技术和模式探索。
三、人形机器人“带飞”传感器
随着具身智能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筹备期,其核心零部件的需求也开始“水涨船高”,其中传感器的表现尤为突出。
近期多场机器人行业赛事和展会中,一个显著趋势正在显现:一方面,不少机器人本体厂商展出的产品,几乎都装了各类传感器来提升性能;另一方面,传感器企业也主动“靠前”,带着核心传感技术和解决方案参展,就是为了和整机厂商加强对接、深化合作,提前抢占量产订单。
从未来趋势看,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市场不仅规模会快速扩大,技术方向也会更明确。在触觉、力矩、视觉这几个领域,会逐渐形成主流技术路线。而从当前应用热点来看,触觉传感和电子皮肤最有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标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具身智能“量产枪响”!工业先破局,传感器跟着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