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8月18日上午的股市交易中,液冷、短剧游戏、华为海思等概念板块,涨幅靠前表现亮眼,呈现出上涨的态势。深入剖析这些板块,会发现它们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核心逻辑——自主可控。
一、液冷板块:技术自主,散热无忧
液冷技术在当前诸多领域,尤其是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应用。随着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数据中心的散热需求也日益迫切。传统风冷技术在应对高功率密度设备时,逐渐显得力不从心,而液冷技术凭借其高效的散热能力,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在数据中心领域,像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其数据中心规模庞大,设备众多,产生的热量巨大。若散热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使用寿命,甚至可能引发设备故障,导致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采用液冷技术后,数据中心的散热效率大幅提升,能够保障设备稳定运行,降低运营成本。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的散热直接关系到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随着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不断提升,电池容量增大,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更多。高效的液冷散热系统能够确保电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延长电池寿命,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我国液冷板块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可控的成果。例如,部分企业自主研发的冷却液配方,具有高导热性、低腐蚀性、环保等特性,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冷却液领域的技术垄断。在液冷系统设计方面,国内企业也形成了自主的知识产权,能够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液冷解决方案。
这些自主可控的技术和产品,使得我国在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不再受制于国外,为相关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短剧游戏板块:内容自主,创意领航
短剧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形式,近年来在市场上迅速走红。它将短视频的快速传播和游戏的互动性相结合,以独特的剧情和便捷的操作吸引了大量用户。短剧游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创作,而我国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庞大的创意人才队伍。
从文化资源角度看,我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间传说、多元的民族文化等,都为短剧游戏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开发者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游戏剧情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内容,满足国内玩家对于本土文化的情感需求,同时也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创意人才方面,随着我国游戏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游戏策划、编剧、美术设计等专业人才。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喜好,创作出新颖有趣的短剧游戏作品。与国外游戏厂商相比,国内开发者更了解国内玩家的心理和需求,能够精准把握市场趋势,推出符合本土市场的爆款产品。
而且,短剧游戏的开发过程相对灵活,国内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游戏内容和玩法。这种自主可控的内容创作和快速迭代能力,使得我国短剧游戏板块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
三、华为海思板块:芯片自主,科技自强
华为海思在芯片领域的发展历程,是我国科技企业追求自主可控的典型代表。在过去,我国芯片产业长期依赖进口,高端芯片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华为海思在这样的背景下,毅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芯片研发,致力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以智能手机芯片为例,华为海思的麒麟系列芯片在性能、功耗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麒麟芯片集成了自主研发的CPU、GPU、NPU等核心模块,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处理能力。
在图像处理方面,麒麟芯片通过优化算法,提升了手机拍照的画质和色彩还原度,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拍照体验。在通信技术方面,麒麟芯片支持5G网络,且在信号强度、网络速度等方面表现出色,让华为手机在5G通信时代具备了竞争优势。
除了智能手机芯片,华为海思在通信基站芯片、物联网芯片等领域也有广泛布局。在通信基站领域,海思研发的芯片能够提升基站的信号处理能力和传输效率,降低基站建设和运营成本。在物联网领域,海思的芯片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提供了稳定的计算和通信支持。华为海思凭借自主研发的芯片技术,不仅支撑了华为自身业务的发展,也为我国通信、科技等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树立了榜样,带动了国内芯片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四、机器人板块自主可控新风口,下午蓄势待发
在今天这些因自主可控逻辑而上涨的板块背后,机器人板块同样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有望在下午迎来爆发。
1、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全球地位
中国机器人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稳居全球第一梯队。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这一数据彰显了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强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在产业规模上,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为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
在技术创新方面,2024年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约三分之二。在核心技术上,机器人大模型、智能协同控制、人机交互、多模态感知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国产机器人通过AI控制算法的优化,可实现毫秒级动作响应,稳定性、灵活性、连贯性持续提升。在关键部件上,我国在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方面实现了自给,减少了对国外进口的依赖。
并且,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跃升至全球第三位,这表明中国机器人在各行业的渗透率不断提高,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2、政策大力扶持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这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3月3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到2027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2月28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印发《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力争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国泰君安报告指出,2025年将是中国人形机器人政策年,上海、北京、深圳、重庆等地方已出台了相关政策,地方政府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主要采购方和产业推动力量。国投证券也表示,从各地方政府的机器人行动方案可以看到,目前地方政策已从推出发展目标转向资金支持,体现国家大力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决心愈发坚定。
政策的大力扶持,将从资金、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等多个方面,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中信证券认为,2025年将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量产元年,具身智能机器人是AI与物理世界的重要结合,其量产及场景的开拓试验性应用宣告了人工智能AGI和机器人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全球政府、科技制造巨头、产业链企业、科研机构及资本均已聚焦和躬身入局,中国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布局,中国制造是全球机器人硬件降本的重要支撑,具备比较优势,看好具身智能机器人未来十年以上的发展机遇。
2、招商证券表示,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特斯拉拥有全球领先的算力、芯片、模型、数据、硬件、应用场景(汽车制造工厂),是当前通用人形机器人最接近量产状态的公司,有望继续引领产业趋势,看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趋势。
3、信达证券指出,海外大厂纷纷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方面进展加速,国内方面,汽车企业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有望降低人形机器人制造成本,加速人形机器人的落地,看好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综合来看,无论是从中国机器人行业在全球的地位,还是政策的大力支持,亦或是证券机构的普遍看好,机器人板块都具备了爆发的条件。在自主可控的大逻辑下,机器人板块有望成为下一个市场热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自主可控或是这轮行情核心,下午这个板块有望接力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