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据财联社报道,我国科研团队近期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成功攻克固固界面接触这一核心“卡脖子”难题,使电池续航能力实现翻倍升级,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的技术迭代注入强劲动力。
一、技术破局:三大创新破解十年行业难题
固态电池的性能瓶颈,本质是“陶瓷与橡皮泥”的适配难题——硫化物电解质硬如陶瓷,金属锂电极软似橡皮泥,二者贴合时形成的缝隙会严重阻碍锂离子传输。如今,中科院与清华大学的三大技术创新实现了二者的“严丝合缝”:
界面修复术成为首个突破口。中科院物理所团队研发的碘离子“特殊胶水”,在电场作用下可主动填充电极与电解质间的微小缝隙。这些碘离子如同“交通警察”,既能引导锂离子高效通行,又能通过类似流沙的自填充效应消除界面空洞,彻底解决了离子传输效率低的核心痛点。该所此前还在氯化物、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成本控制上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已形成产业化技术储备。
柔性骨架技术则攻克了耐用性难关。中科院金属所通过聚合材料打造的“弹性支撑结构”,使电池实现2万次弯折无损的超强韧性,半径3毫米弯折后容量保持率仍达98.7%。更关键的是,骨架中的化学组件使锂离子传输速度与储电量同步提升,电池储电能力较传统方案增加86%,且-20℃至100℃极端环境下均可正常工作。
氟基防护体系实现了安全与能量的兼顾。清华大学团队采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的电解质,在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氟化物保护壳”,可抵御高电压冲击。该电池在120℃高温测试与满电针刺实验中均未发生爆炸,同时将能量密度提升至604Wh/kg,较当前顶尖三元锂电池提升近一倍,使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成为可能。
二、产业加速:2027年成量产关键节点
在产业链端,赣锋锂业在2025年4月公告中披露,已实现固态电池在部分车型与无人机的试装量产,其全球首款500Wh/kg级10Ah产品已达成小批量生产,同时与国际头部车企的联合开发及装车验证正在推进。孚能科技0.2GWh硫化物电池中试线建设稳步推进,先导智能则打通了全固态电池量产整线工艺环节,成为中金公司重点推荐的设备厂商之一。车企端,广汽、上汽等均明确2026-2027年的量产时间表,行业技术卡位战全面打响。
三、机构观点:设备先行,材料与场景接力爆发
中金公司在2025年9月研报中指出,全固态电池正迈入产业化导入期,设备端将率先兑现收益。测算显示,2027年固态电池设备增量市场空间达25亿元,2030年将飙升至27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2%,干法电极、等静压等新工艺设备成为核心增量领域或优先确立优势。
方正富邦基金强调,投资需遵循“设备先行-材料突破-场景放量”逻辑。当前单GWh固态电池产线设备投入达5-10亿元,高资本投入形成行业壁垒,具备整线交付能力的设备企业将优先受益。材料端,硫化锂作为硫化物电解质核心成分,虽暂面临制备成本难题,但长期市场空间广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重磅!新能源汽车续航或将迈入“千公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