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近些年的发展,近期巨额订单需求及行业扭亏为盈的转变,人工智能的基建越来越被海外重视。
“AI的尽头是电力,而电力的命脉在海外。”Exiger首席执行官BrandonDaniels的警示,揭开了美国万亿AI基建潮下的供应链隐忧。随着Meta6000亿美元数据中心规划、英伟达10吉瓦级AI数据中心落地等项目加速推进,美国发现支撑这一切的核心电力设备正面临“无米之炊”——四大类关键装备80%依赖进口,供应链短板成为制约基建落地的致命瓶颈。
这场“卡脖子”危机已渗透至电力系统全链条。在燃气轮机领域,全球重型公用事业级市场被美国通用电气Vernova、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重工三分天下,美国近50%的供应依赖进口,而这类设备正是数据中心稳定供电的“心脏”;超大型核电站锻件更陷入“无国产能力”的困境,佐治亚州沃格特勒核电站新建反应堆的压力容器与蒸汽发生器,最终由韩国斗山公司制造;负责电力输送的大型变压器,超过80%来自韩国、德国、加拿大等国供应商;即便是基础的钢材,项目开发商为平衡成本与产能,仍需大量依赖进口补充。
供应链梗阻正与关税压力形成“双重夹击”。美国对钢铁等商品加征的关税,使得数十亿美元能源项目的预算成本增加3%-6%,折算后相当于数亿美元的额外支出。尽管英国等盟国享受钢铁关税豁免,但燃气轮机、反应堆容器等核心组件的进口依赖,仍让成本失控风险持续放大。更严峻的是,劳动力短缺加剧了落地困境。
一、全球产业链格局生变:替代力量加速崛起
美国的供应链短板,正为全球制造业龙头创造机遇。在燃气轮机领域,中国东方电气已实现F级重型燃气轮机商业化运行,其H级产品效率突破64%,接近西门子、三菱重工的顶尖水平,近期获中东、东南亚多个电站订单;韩国斗山除垄断美国核电锻件市场外,正联合现代重工扩建产能,目标将全球核电设备市占率提升至35%;变压器领域,中国特变电工、瑞士ABB形成“双巨头”格局,特变电工的500kV以上变压器已进入欧洲、南美市场,交货周期较西门子缩短20%。
钢材供应链的重构同样明显。中国宝武集团推出的“AI基建专用钢”,强度较传统钢材提升30%,且成本低15%,已进入Meta得州数据中心建设供应链;印度JSW钢铁联合日本制铁新建特种钢生产线,瞄准美国市场的关税豁免窗口,预计2026年产能将达500万吨。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AI基建用特种钢进口替代率已从去年的12%升至27%,供应链多元化趋势加速。
二、政策纾困难破深层矛盾
美国正试图通过政策干预破解困局。白宫近期宣布启动“电力设备供应链紧急计划”,拨款50亿美元支持本土燃气轮机、变压器产能扩建,并为韩国斗山、德国西门子等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吸引其在美国建厂。但制造业回流面临现实阻碍:通用电气重启重型燃气轮机生产线需3-5年周期,且单条生产线投资超20亿美元;核电站锻件的核心工艺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美国企业短期内难以突破技术壁垒。
更关键的是,劳动力缺口难以快速填补。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建筑行业熟练工人缺口达85万人,即便启动“职业培训紧急计划”,每年仅能新增12万合格劳动力,远无法满足AI基建的需求。业内测算,仅Meta6000亿美元基建项目就需至少20万专业工人,劳动力短缺可能导致项目工期延误1-2年。
三、机构观点:供应链重构中的投资机会
招商证券认为,劳动力与设备短缺将推高AI基建成本,具备“产能+技术+成本”优势的全球龙头受益显著,预计2026年相关企业海外营收增速将超50%。
兴业证券表示,供应链自主化成为各国AI基建核心诉求,国产替代与海外建厂两条主线并行。算力基建+国产芯片、核电设备国产化牵头企业,在政策驱动下国内企业出海有望获得突破。
摩根士丹利强调,短期供应链瓶颈难缓解,将推升AI基建相关设备价格,利好拥有库存优势的制造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从依赖到反超:人工智能基建供应链重构中的中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