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下半年,A股市场热度显著攀升,从实际入金情况来看,多家券商反馈,今年以来股民入金整体呈正流入态势,且入金规模与市场赚钱效应呈现出极强的正相关性。
分月份观察,2月、3月、4月、7月的入金人数与规模均出现显著增长,其中2月、4月、7月更是券商普遍认可的资金入场高峰期。华东某券商从业人员提到,在这些月份里,有效户数、万元户数、保证金规模、现金理财规模等衡量入金情况的指标均有明显提升;另有券商负责人透露,公司管理资产规模(AUM)增长近千亿,其中既有市值上涨的贡献,更有大量新增资金入市的推动。
这一波资金流入的节奏,与市场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高度契合。
2月至3月,春节过后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引爆A股行情,赚钱效应凸显,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4月,面对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A股经历短暂急跌,但在“史上最强稳市组合拳”的支撑下迅速止跌回稳,市场信心快速提振,资金入场意愿再度升温。
7月以来,A股迎来强劲升温行情,成交量持续放大,上证指数多次突破3600点,截至8月5日收盘报3619.67点,较年初已有大幅上涨,同期港股市场亦表现火热,两地市场的联动向好共同推动了资金持续流入。
进一步观察,今年入市资金呈现出诸多鲜明特点。
一、年轻化趋势尤为突出,90后群体成为入金主力
华东某券商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开户投资者中,25-35岁群体占比高达52.9%,较2024年同期提升8.3个百分点。“我们营业部新增客户里,这一年龄段占比超五成,对市场的热情超出预期。”一家券商从业人员如此表示。
二、互联网渠道成为新开户的绝对主力
线上平台的便捷性、信息及时性及丰富的投资工具展示,有效吸引了投资者尤其是年轻群体。有券商互联网业务人士介绍,当前通过线上渠道完成开户入金的有效客户占比已达70%左右,较去年再提升数个百分点。为保障转化率,券商还针对线上端优化流程,比如用数字化工具智能引导开户、通过人机协同减少开户断点等。
自“9・24行情”以来,互联网渠道凭借7×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优势,承接了大部分新增开户需求,不仅成为开户主阵地,更在交易体验与用户粘性维护上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促使越来越多券商成立互联网分公司、推进集约化运营。
三、地域分布上,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入金更为积极,规模更大
这些经济发达、金融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者对市场变化更敏感,金融投资意识更强,能快速把握调整中的机会。某券商相关人士透露,从全国营业部数据看,上海、深圳地区客户入金量是其他二三线城市的2-3倍,且资金到位速度更快,这与一线城市投资者财富积累程度更高、对资本市场更熟悉密切相关。
四、在投资风格上,这一波资金风险偏好较高,更青睐高波动
高成长板块,如医药生物、科技、券商等进攻型赛道,对传统蓝筹股关注度相对较低。融资融券市场也印证了这一点:7月以来已有2个交易日单日融资买入额突破2000亿,“杠杆资金”单日买入超2000亿,截至8月6日,融资余额已连续13个交易日突破1.9万亿,杠杆资金持续高位运作。
五、社交媒体对投资者决策影响显著
不少投资者的开户与标的选择,会参考财经类短视频、股票交流群等渠道,抖音、雪球等平台成为信息主渠道。相关调查显示,部分投资者会依据社交媒体上的建议做决策,热门股票的话题热度与交易活跃度呈现明显正相关。为此,多家券商正加大新媒体领域布局与展业。
六、入市资金更趋理性
面对市场回调,投资者不再盲目恐慌抛售,而是通过分析趋势与基本面加仓,“越跌越买”成为不少人的策略。多位券商一线员工提到,中国股民变得更冷静、投资更有章法。
以往“追涨杀跌”的散户标签正被打破,尤其在4月市场震荡与7月底短暂回调期间,后者甚至被股民戏称为“倒车接人”,凸显出“聪明投资者”的本色。采访中,众多个人投资者对A股长期向好充满信心,面对波动表现出难得的冷静与理性。
七、工具化投资成为新趋势,ETF交易份额显著提升
凭借分散风险的优势,ETF成为资金重要配置标的。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ETF规模同比增长近70%,工具属性日益凸显。某券商ETF业务人员表示,7月以来投资者更倾向通过行业ETF布局成长赛道,既降低个股风险,又能把握板块机会,工具化投资意识较以往显著增强。
八、港股通参与热情高涨
今年以来,通过港股通流入香港市场的南下资金持续增长,截至7月已达8668亿港元,相当于2024年全年总额的107%。内地投资者对港股优质企业,尤其是科技、消费领域具备独特优势的公司兴趣浓厚,腾讯控股、美团等成为热门选择,主动咨询港股通业务的投资者也明显增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这波资金入市高峰在2月、4月与7月,呈现八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