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绝大多数实验室忙着给机器人加关节、秀肌肉时,29岁的胡宇航却盯上了“脸皮”。
这位哥伦比亚大学新鲜出炉的博士,把毕业典礼的合影换成了自家机器人Emo的“职业照”——一张会提前840毫秒对你微笑的硅胶脸。故事的开头并不硬核:凌晨两点的纽约公寓,他对着镜子做鬼脸,手机摄像头同步捕捉,训练数据就是TikTok上千万条“表情包”。三个月后,Emo学会了在人开口前先抿嘴角,像极了一位体贴的老友,也顺手破解了行业最头疼的“数据荒”。
把人脸当入口,看起来剑走偏锋,却正中产业痛点。胡宇航算过账:做一张会动的脸,只需26个微型致动器、两块GPU和公开视频;做一条能拧螺丝的手臂,得先搭百万美元的仿真车间。首形科技由此拿到了200台订单,金融网点希望它当大堂经理,养老社区想让它陪老人下棋——先赚“情绪钱”,再反哺“体力钱”。
真正的大钱还在工厂。瑞银证券最新报告显示,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保有量将突破200万台,其中63%将出现在汽车、3C等制造场景。记者在上海超级工厂看到,特斯拉Optimus已悄悄替下夜班质检工:一条产线三班倒,机器人单班连续作业8小时,良率提升2.3个百分点。Optimus的关节里装着绿的谐波减速器,手腕上贴着海伯森的六维力传感器——国产化率正从去年的45%爬向60%。
GGII同步给出规模: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10.17亿美元,预计2030年增至15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56%;中国市场2030年规模380亿元,销量27.12万台,占全球44.8%。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近期密集发布“具身智能创新工程”,产业基金总规模已逾500亿元。
机构观点几乎一致:2025年就是量产元年:
招商证券维持板块“推荐”评级,认为特斯拉拥有算力、芯片、模型、数据、车厂场景全闭环,仍是产业风向标,建议紧盯其电机、减速器、传感器一级供应商。
开源证券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人类科技史上首个全球巨头共振的产品,中美共同主导标准,下半年商业化将从工业向医疗、物流、家庭陪护全面扩散,时代级红利正在释放。
财富在线TMT投顾总结,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技术的突破、应用场景的拓展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使其成为了一座待挖掘的“金矿”。在政策、资本与技术的多重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这个人形机器人从科幻走向现实,开启产业新征程的伟大时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840毫秒的微笑背后:一张“脸皮”如何撬动千亿机器人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