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通过四大“首次”创新举措优化并购重组流程,标志着资本市场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的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此次修订以“简程序、活工具、提包容”为主线,直击市场痛点,为上市公司注入新动能。
四大“首次”突破制度瓶颈
本次修订首次建立简易审核程序,对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及市值超100亿元、信息披露质量连续两年为A的优质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实行“2+5+5”审核机制(2个工作日受理、5个工作日审核、5个工作日注册),审核周期较传统流程缩短超70%。这一机制通过设立负面清单(如排除近12个月内受处罚的主体),既提升效率又防范风险,预计每年可惠及超百家上市公司。
分期支付机制的引入是另一大亮点。新规允许上市公司申请一次注册、分期发行股份支付对价,注册决定有效期延长至48个月,并明确分期发行股份锁定期自首期发行结束起算。这一设计尤其利好科技型企业并购,例如某半导体公司通过分期支付机制,可根据标的技术商业化进展动态调整股份支付比例,有效降低估值波动风险。
在监管包容性方面,新规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监管要求从“改善财务状况”调整为“不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并放宽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限制。这一调整使国有资产整合、跨行业并购等复杂交易更具可行性,如某央企通过收购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借助协同效应实现技术突破。
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则通过缩短锁定期(投资满48个月的私募基金锁定期从12个月缩至6个月),显著提升资本流动性。
政策红利激活市场活力
自2024年“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市场活跃度已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超600单,是去年同期的1.4倍;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超2000亿元,同比激增11.6倍。科技、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成为并购主力。
地方层面亦积极响应,深圳近期推出“并购十四条”,计划到2027年推动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15万亿元,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并购重组。上海则通过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等案例,探索头部券商强强联合的新路径,合并后总资产规模将跃居行业第一。
机构调研:破解信息不对称的关键钥匙
在并购重组过程中,投资者面临标的资产估值、整合风险等信息不对称问题。机构调研通过深度信息挖掘和专业分析能力,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支撑。
具体而言,机构调研的价值体现在三方面:第一,验证披露信息,通过交叉核对财务数据、供应链情况,识别潜在财务造假风险;第二,评估整合前景,分析标的与上市公司在技术、渠道、管理上的协同效应,预判并购后业绩释放时点;第三,洞察战略意图,通过与管理层沟通,了解并购是否服务于长期产业升级目标,而非短期市值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机构调研还能通过倒逼信息披露提升市场透明度。例如,曾经某上市公司在机构调研中被问及并购标的的专利纠纷,随后主动披露相关风险并制定应对方案,避免了股价剧烈波动。这种良性互动机制,既保护了投资者权益,也推动了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此次重组办法的修订,不仅是监管层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一步,更标志着并购重组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叠加机构调研等市场化机制的完善,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将进一步凸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顾 » 周末,消息面炸锅了!重磅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