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应用板块持续走高,成为市场焦点。无论是消费端的智能设备,还是产业端的智能工厂,AI应用场景的密集落地带动板块情绪升温。
一、上游筑基:AI基建落地,搭好应用“舞台”
AI应用的爆发,首先离不开底层基础设施的支撑。近期AI基础设施领域迎来实质性突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行业大会上,云从科技的从容大模型智用一体机入选标杆案例,这套设备整合了算力、模型与工具链,能直接适配政务、金融、制造等多行业需求。
这类“软硬一体”的基础设施正在加速普及,它解决了企业用AI的核心痛点,不用再单独搭建算力平台、调试模型,开箱就能快速部署应用。天津港通过部署相关设备打造的港口大模型,已经实现货物调度效率的显著提升;在武汉国家网安基地,类似设备通过优化资源分配,让大模型推理效率大幅提高。基础设施的成熟,为AI应用的规模化落地扫清了硬件障碍。
二、中游赋能:工具链升级,降低应用“门槛”
上游基建到位后,中游的模型与工具链升级让AI应用开发变得更简单。现在的AI模型能通过低代码工具快速适配具体需求。蚂蚁集团的风控大脑3.0就是典型,它用图神经网络技术能穿透复杂的嵌套交易结构,帮金融机构精准识别风险,这种模型通过标准化工具就能快速复用到不同金融场景。
同时,模型的“轻量化”革命让AI能走进终端设备。原来需要云端算力支撑的复杂功能,现在在手机、手表等终端就能实现。华为、苹果等企业通过端侧AI技术,让智能手表能实时监测健康数据并预警,所有数据都在本地处理,既保证响应速度又保护隐私。这种“云端+端侧”的协同模式,让AI应用既能处理复杂任务,又能贴近日常场景,大幅拓宽了应用边界。
三、下游爆发:场景遍地开花,激活真实需求
最关键的是下游应用场景的持续突破,让AI从“概念”变成“实用工具”。消费端,端侧AI的普及带来全新体验:Meta的智能眼镜支持多种语言离线翻译,出国旅行无需联网就能顺畅交流;荣耀的AI助手能一键完成旅行规划与订票,把复杂的出行安排变得简单。
产业端的应用更具说服力。金融领域,蚂蚁的风控系统已能实现高精度的欺诈识别,支撑跨境支付的高效清算;医疗领域,微软的精准医疗平台用AI模型辅助药物研发,还能提供早癌筛查服务,覆盖千万级用户;制造领域,西门子的认知工厂通过AI视觉检测实现微米级缺陷识别,让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同步提升。真实场景的需求爆发,成为板块上涨的核心动力。
四、机构共识:应用落地成主线,长期价值明确
对于板块走势,多家机构给出明确看好的观点。
中信证券指出,AI基础设施的规模化部署是重要转折点,它让应用落地从“单点试点”走向“批量复制”,相关硬件供应商与工具提供商将直接受益。
华泰证券强调,下游场景的分化带来结构性机会,金融风控、工业质检等B端场景需求稳定,消费电子端的端侧AI应用增长潜力更大,尤其是能兼顾体验与隐私保护的产品,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
天风证券从产业周期角度分析,当前AI正处于“基础设施→工具链→应用层”的传导关键期,应用板块的上涨是产业价值的真实映射,随着更多场景验证,板块的盈利预期还将持续改善。
从上游基建到下游场景,AI应用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完整的价值闭环。基础设施解决“能不能用”的问题,工具链解决“好不好用”的问题,场景落地解决“有没有价值”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推进,更多行业的AI应用还将持续涌现,板块的成长逻辑会愈发清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AI应用板块火了!全链共振:基建打底+场景落地引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