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面数据中心仍在为能耗与延迟难题博弈时,北京已将算力竞争的战场延伸至太空。11月27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召开的太空数据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披露,北京市计划在700-800公里晨昏轨道部署功率超千兆瓦(GW)的集中式太空数据中心系统,此举标志着我国AI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天地协同”新阶段。

一、三年三步走:从试验星到太空算力集群
根据会上发布的规划方案,这一巨型工程将分三阶段推进,最终实现“天基主算”的战略目标。
2025-2027年的攻坚期内,攻关团队将重点突破能源供给与太空散热等核心技术,通过迭代研制试验星搭建一期算力星座,建成后将实现200KW功率、1000POPS算力的“天数天算”能力。
到2030年,在轨组装建造技术的突破将推动二期星座落地,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有望显著提升,届时“地数天算”的跨域算力服务将成为现实。
2035年工程收官时,大规模组网的太空数据中心将形成百万卡级别服务器集群的算力规模,为未来AI大模型训练、全球实时数据处理提供核心支撑。
“这不是单点技术突破,而是商业航天与AI产业的战略融合。”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龚维幂在会上强调,该项目将构建“可重复使用火箭+算力星座+应用场景”的新型产业链闭环,走出一条政产学研用融合的“北京路径”。目前,由北京星辰未来空间技术研究院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已汇聚24家企业与科研机构,第一代试验星“辰光一号”正处于总装试验阶段,计划于2026年初择机发射。

二、破局地面瓶颈:太空算力的天然优势
这一布局精准直击地面AI算力发展的三大痛点。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全球数据中心年耗电量占比达2%,其中40%用于设备散热,而太空-270℃的天然低温环境可使散热能耗趋近于零。在延迟控制上,太空数据中心通过星间激光通信(速率可达100Gbps)实现跨洲际数据传输延迟低于20毫秒,较地面光纤传输效率提升5倍以上,可满足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实时AI应用的严苛需求。更关键的是,轨道资源的无限性突破了地面数据中心的土地与电力指标限制,为AI算力的指数级增长提供了物理空间。
“把算力送上太空,本质是让卫星从‘数据采集器’升级为‘智能终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指出,单颗遥感卫星日均产生500GB数据,经太空算力预处理后可压缩90%无效信息,极大提升传输效率。目前,国星宇航已率先实现5POPS规模的太空算力商用,为交通AI模型、科研机构提供在轨计算服务,验证了太空算力的商业价值。
三、机构观点:算力链景气度再添新引擎
中金公司在《太空算力:AI基建的“星际突围”》研报中提出,该项目标志着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从“补短板”进入“筑长板”阶段。研报测算,2025-2035年工程累计投资额将超5000亿元,其中2028-2030年的在轨组装阶段为投资高峰期,年复合增速有望达45%。从技术成熟度看,当前能源供给(太阳能转化效率32%)、星间通信(100Gbps激光链路)等技术已满足一期工程需求,但在轨维护、长寿命器件等仍需突破,看好航天“三总师”资质的系统级企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太空算力“北京方案”落地:天基数据中心开启AI“星际算力战”

突然,强势拉升,AI应用硬件方向大爆发
AI应用增量资金来了!三大细分赛道或迎来结构性机遇
销量暴增2500%!巨头涌入,AI眼镜赛道持续火热!
国海年度策略会:2026科技仍将是主线。
从“手搓应用”爆火看中国AI新赛点:“好用”才是真赢家
【热点聚焦】15天10板涨停!固态电池板强势爆发
势不可挡!AI应用迎黄金发展期,产业“爆发前夜”或至
首超美国!中国开源生态为AI应用赛道发展提供肥沃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