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期间,上海虹桥基金小镇内,“晋沪携手・并购未来”2025山西省资本招商项目对接会如期举行。这场由山西省商务厅、省投资促进局联合主办的活动,以“基金+项目+基地”联动机制为核心,将山西的产业潜力与上海的资本优势深度耦合,成为资源型省份以并购重组重构招商逻辑的典型实践,更标志着山西在转型关键期主动拥抱全球资源的开放姿态。

此外,当山西以“基金+项目+基地”模式通过并购破局资源型经济转型时,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核心枢纽的深圳,正依托政策红利与资本积淀,掀起一场以产业整合为核心的并购重组浪潮。自2024年“并购六条”落地以来,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并购活跃度持续攀升,截至2025年11月,深市新增披露903单并购重组,涉及金额达4235亿元,其中重大资产重组103单,同比增幅超220%。这场由政策引导、资本驱动、企业主导的并购实践,正成为深圳巩固科创优势、优化产业生态的核心抓手。
一、镜鉴山西:从“补短板”到“筑高地”的并购逻辑升级
山西以并购补产业短板的转型路径,为资源型地区提供了重要参照,而深圳的并购实践则呈现出“巩固优势、引领升级”的鲜明特质。同为抢抓“并购六条”政策机遇,山西聚焦通过跨领域并购培育新质生产力,如狮头股份收购杭州利珀科技切入AI领域;深圳则立足科创产业根基,以并购实现“强链补链延链”,形成“龙头引领、生态协同”的发展格局。
这种差异源于两地产业基础与资本禀赋的不同:山西依托数字化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吸引外部资本激活存量;深圳则凭借深交所平台优势、“20+8”产业基金集群及逾万家创投机构,构建起“政策赋能+资本护航+企业主导”的并购生态。
二、深市标杆:政策红利下的产业整合样本
“并购六条”的落地为深圳并购市场注入强劲动能,重大资产重组数量与金额的翻倍增长背后,是一批聚焦主业的标杆案例持续涌现。2025年6月,国信证券发行股份收购万和证券的事项获深交所审核通过,成为证券行业市场化整合的典型注脚。作为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两家券商,此次国资体系内的资源整合,将万和证券在华南地区深厚的经纪业务根基与国信证券的全国性布局形成互补,显著增强了后者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能力。

除金融领域外,深圳的并购重组深度渗透至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端制造领域,汇川技术通过收购德国一家工业机器人企业核心资产,快速获取精密传动技术;新能源赛道上,欣旺达以现金+股份方式并购东莞一家锂电池材料公司,完善动力电池产业链布局。这些案例延续了深圳并购的核心逻辑:以资本为纽带,快速获取技术、渠道或产能,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的并购模式正不断创新。证监会推动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重组简易审核程序等新举措在深市率先落地,2025年5月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审核流程,让企业并购效率显著提升。国信证券并购万和证券从预案披露到深交所审核通过仅用4个月,较此前平均周期缩短近30%,彰显政策落地的实践成效。
三、机构对并购重组方向展望
招商证券认为,深圳的并购优势在于“科创基因+资本深度”的双重叠加。政策端的审核优化与基金端的资金支持形成合力,新能源、半导体领域的纵向整合,深市上市公司在产业链并购中的主导地位或将进一步巩固。
平安证券表示,“20+8”产业基金的深度参与让深圳并购更具战略导向性,避免了盲目扩张。预计未来1-2年,高端制造领域的横向并购将成主流,头部企业通过收购细分赛道标的完善生态布局,具备技术壁垒的中小科创企业被并购概率未来有望提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从山西“补短板”到深圳“强链条”,并购重构产业新逻辑

人形机器人大利好爆了,近期并购重组概念股梳理
【盘前研报】周末重大利好爆了,A股或再创10年新高
盘前突发!太重要了,提前做好准备!
356000亿!中国机器人又甩出王炸
【热点异动】疯狂涨价引爆,存储芯片或是下一个CPO
全球50%份额稳了!人形机器人产业迎“黄金期”
突然!异动拉升!大消费概念大爆发
人形机器人爆发前夜!并购重组成企业突围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