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泛娱乐基础数据服务提供商Dataeye发布的《2025年H1微短剧行业数据报告》显示目前市场规模突破450亿元,较2024年全年505亿元的规模已接近持平,用户规模攀升至6.96亿,占网民总数近七成。更关键的变化在于生产端——纯AI制作的短剧在各大平台占比已超30%,从剧本生成到画面渲染的全流程效率提升10倍以上,制作成本降低70%。
这场由“AI+短剧”掀起的产业革命,本质上是算力需求的规模化释放,为AI算力板块带来了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催化,相关标的或迎来业绩与估值的共振上扬。
微短剧“短平快”的特性与AI技术的高效性天然适配,从内容创作到后期输出,AI正逐步替代传统人力密集型环节,推动产业向“技术驱动”转型。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效率提升上,更打破了题材局限与创作门槛。
一、AI大模型实现批量生成,效率提升超10倍
传统短剧剧本创作依赖专业团队,单部100集作品的创作周期通常需要2-3个月,而AI大模型将这一过程压缩至数天甚至数小时。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学习海量剧本数据,掌握不同题材的叙事规律,再结合用户偏好生成定制化内容。
芒果TV自研的“山海AIGC内容创作平台”,可基于关键词快速生成剧本框架,其联合出品的AIGC抗战微短剧《坐标》,从文字脚本到成片输出的全流程均由AI完成,且开播后多次登顶猫眼短剧热度日榜。
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大模型也在短剧创作中深度应用,相关合作平台借助其能力,可根据“甜宠+逆袭”“悬疑+穿越”等题材标签,快速生成符合用户偏好的剧本初稿。从行业数据看,AI生成剧本的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10倍以上,且部分头部作品的用户付费率较传统剧本高出15%左右。
二、全AI模式打破场景限制,成本降低超60%
“无真人出镜、无实景拍摄、无动捕技术”的全AI制作模式,正成为微短剧的新主流,彻底打破了传统拍摄的场景与成本限制。这种模式通过AI生成虚拟场景、数字人形象,再经算法驱动完成动作与表情渲染,实现“零实景”创作。
芒果TV的《坐标》就是典型代表:在还原盘山伏击战场面时,小到炮弹轨迹、硝烟扩散速度,都通过AI参照历史数据精准生成;角色牺牲场景用逆光剪影处理,既规避了血腥画面,又传递出英雄气节。
从成本维度看,传统短剧单集制作成本约5万元,而AI制作模式可将单集成本压缩至1.5万元以下,降幅超60%。效率提升更为显著——影视平台采用海外Runway的Gen-3工具后,单部20集短剧的制作周期从15天缩短至2天,这种高效生产能力正是AI算力持续支撑的结果。
三、AI自动化处理多场景需求,适配效率提升3倍
短剧的后期剪辑、音效适配、多语言转化等环节,已实现AI全自动化处理,尤其在出海场景中,AI的适配能力大幅提升内容传播效率。传统人工处理单部短剧的多语言字幕与配音需3天,而AI工具可在2小时内完成6种语言的同步适配,错误率从12%降至1.5%以下。
在细节优化上,AI的精准度已达到行业级水平:《坐标》将关键情节拆解为127个情绪节点,通过算法调整光影对比强化人物弧光,让历史题材内容更易引发年轻观众共鸣。
快手旗下的可灵AI平台更是将这一能力产品化,其AI生成的短剧可自动匹配背景音乐与剧情节奏,2025年7月全球用户规模已达4500万,较4月增长超1倍,收入超2.5亿元且预计全年翻倍,印证了AI技术在后期环节的商业价值。
四、算力需求爆发,三大场景撑起千亿市场增量
AI对微短剧生产端的改造,本质上是算力需求的“规模化释放”。从模型训练到实时渲染,再到边缘适配,三大场景形成叠加效应,推动算力需求呈几何级增长,且这种需求具备明确的持续性与刚性。
1、模型训练:专用大模型成刚需,高端GPU采购量激增
微短剧题材的多样性与内容快速迭代,推动影视公司与平台加速训练专用AI大模型,而这需要消耗巨大的算力资源。与通用大模型不同,影视专用模型需重点优化“剧情逻辑生成”“视觉风格适配”两大核心能力,对GPU的显存与算力密度要求更高。
从行业数据看,训练一个覆盖10万部影视剧本的专用模型,需投入超5000万元算力成本,采用800张英伟达H100GPU持续运算30天,单模型训练算力需求达百亿亿次浮点运算。
这种需求已传导至硬件采购端:字节跳动为支撑豆包大模型在短剧创作中的应用,2024年相关GPU采购量同比增长280%;芒果TV为“山海AIGC平台”扩容,2025年上半年AI硬件投入较去年同期增加3倍。国内芯片企业也在加速适配,寒武纪思元470芯片因支持高并发剧本生成任务,已进入多家传媒公司供应链,相关订单环比增长150%。
2、内容渲染:实时生成需求迫切,云算力支出爆发式增长
AI短剧“即产即播”的模式,推动渲染算力需求从“批量处理”转向“实时响应”,云算力因具备弹性扩展能力成为行业首选。用户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需求——单部爆款短剧的峰值播放量可突破千万次,需实时生成不同清晰度、不同语言版本的内容,对算力的调度效率提出极高要求。
头部平台的支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字节跳动旗下红果短剧APP2024年底MAU已超1亿,其2025年上半年AI渲染相关的云算力采购费用达8.2亿元,较2024年全年增长260%;阿里云披露,传媒行业的云算力需求中,微短剧相关占比已从2024年的15%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5%。为满足需求,云服务商纷纷升级硬件:腾讯云推出的短剧专用GPU云服务器,采用“CPU+GPU+FPGA”混合架构,可将渲染延迟降低至50毫秒以内,该类实例销售额季度环比增长280%。
3.边缘适配:移动端播放占比超90%,边缘算力节点加速落地
微短剧的播放场景高度集中在移动端,用户对加载速度、画质适配的高要求,推动算力需求向靠近用户的边缘节点延伸。数据显示,微短剧移动端播放占比超90%,若内容加载延迟超过200毫秒,用户流失率将提升30%,这倒逼平台加速边缘算力布局。
产业端已进入密集落地期:中国移动在2025年上半年新增边缘算力节点2000个,其中60%部署在三四线城市,重点服务短剧播放的实时适配需求,相关节点服务器采购量同比增长180%;网宿科技的边缘算力平台已接入1.2万个节点,硬件层面,低功耗AI芯片需求旺盛,兆易创新的相关产品已批量应用于边缘节点,2025年上半年相关营收同比增长220%。
从芒果TV的全AI短剧《坐标》爆火,到红果短剧MAU破亿,再到出海作品斩获国际奖项,AI短剧的爆发已成为确定性趋势。而支撑这一切的核心——AI算力,正迎来“量价齐升”的黄金期:模型训练拉动高端硬件采购,实时渲染推高云算力消耗,边缘适配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场景的需求叠加,将持续释放产业红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算力是AI短剧的“发动机”,这波红利或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