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金融数据呈现出“货币供应量加速上行、信贷增速阶段性放缓”的特征。
央行数据显示,M1同比增长5.6%(前值4.6%),M2同比增长8.8%(前值8.3%),货币供应量连续多月上行,释放出积极信号:一方面反映企业现金流改善,对盈利修复形成支撑;另一方面充裕的流动性也将为股市提供利好。
一、信贷负增长背后的结构性逻辑
7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借贷减少500亿元,同比少增3100亿元,看似表现疲软,但结合多重因素可更清晰理解其波动本质:
其一,季节性与前期透支效应叠加。6月通常存在信贷冲量现象,部分企业刚性需求提前释放,导致7月传统信贷“小月”的需求被透支。
其二,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化。直接融资与新质生产力适配性更强,7月企业直接融资同比多增1029亿元,债券利率下行与股市活跃进一步推动这一趋势,间接融资正面临良性替代。
其三,外币贷款需求上升。人民币升值预期与企业出海需求共振,7月对实体的外币贷款同比多增804亿元,形成“外币补位人民币”的格局。
此外,金融机构规范经营挤出空转贷款、清欠账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等因素,也共同压低了人民币贷款规模。
二、货币供应量与信贷增速背离的原因
在信贷增速降至6.9%的同时,M1、M2却持续上行,这一背离源于资金循环的结构性变化:
首先,政府债券发行前置效应显现。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等工具落地后,资金逐步回流企业,转化为存款。其次,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发力。
上半年债券投资同比多增3.19万亿元,派生存款显著增加。最后,非银部门贡献突出。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成为推动货币供应量上行的重要力量。
三、货币与社融数据的深层解读
从货币结构看,M1连续3个月改善,虽房地产成交低迷(30大中城市成交面积同比降18.6%)、制造业PMI连续收缩(49.3%),但低基数效应与化债带来的企业资金改善,仍是M1上行主因。
M2增长则受益于非银存款激增,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元、企业存款减少1.46万亿元,资金向非银部门转移特征明显。
社融方面,1.16万亿元新增规模同比多增3893亿元,政府债券(同比多增5559亿元)、直接融资、外币贷款成为三大支撑。
不过,剔除政府融资后,社融增速微降至6.02%,有效社融增速(中长期贷款+直接融资等)降至5.55%,显示实体内生融资需求仍待巩固。
四、货币政策展望
下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聚焦稳增长与保就业,宽松力度或超预期。
外部看,美联储9月可能降息,为国内政策腾挪空间;内部看,低通胀环境下实际利率偏高,三季度有望再降政策利率10-20BP,推动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
总体而言,货币宽松与结构转型的叠加,将为经济复苏与资本市场稳定提供重要支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富在线 » 【财富·宏观谈】从金融数据看流动性